先看最终效果
wireshark是开源的,而且在Windows下安装时用的是64位,所以相应的库文件需要使用64位。
一个Lua插件的Dissector结构大致如下:
do -- 协议名称为 m_MeteoricProto,在Packet Details窗格显示为 XXX Protocol local struct = Struct local data_dis = Dissector.get("data") local m_MeteoricProto = Proto("meteoric_proto","XXX Protocol") function m_MeteoricProto.dissector(buffer, pinfo, tree) --在主窗口的 Protocol 字段显示的名称为 XX_Protobuf pinfo.cols.protocol:set("XX_Protobuf") if Meteoric_dissector(buffer, pinfo, tree) then else -- data 这个 dissector 几乎是必不可少的; 当发现不是我的协议时, 就应该调用data data_dis:call(buffer, pinfo, tree) end end DissectorTable.get("tcp.port"):add(tcp_port, m_MeteoricProto)end
剩下的就是对Buffer的解析了。注意的几个坑点:
1、wireshark自带lua版本是5.2,安装目录下有lua52.dll;
2、wireshark自带zlib库文件,名字叫zlib1.dll;
在编写插件时,将编译生成好的*.dll文件放到wireshark安装目录下,在lua中直接require(“xx”)即可,如果报错,在系统的环境变量中添加 LUA_CPATH,值为dll所有目录位置。
项目的protobuf用的是lua-protobuf, 。编译64的lua-protobuf时,我下载了lua 5.2.4的源码,然后进行的编译。新建一个项目,用来导出lua-protobuf.dll文件。
注意要引用lua52.dll,配置附加库目录、附加包含目录。
用到的另外一个库是lua-zlib
我先下载了zlib的源码,版本为 1.2.11。使用cmake进行编译,之后将cmake生成的zconf.h文件复制到zlib-1.2.11目录下,然后配置lua-zlib工程。
同样配置附加包含目录、附加包含库的路径,最终生成lua_zlib.dll文件,然后将其改名为zlib.dll。复制到wireshark安装目录,lua中直接require(“zlib”)
使用Dependency Walker查看生成的dll是否正确
在解析消息的过程中,我使用了递归的方法来展开所有数据。
local function AddTreeNode(nodeTree, msgTable) for k,v in pairs(msgTable) do if type(v) == "table" then AddTreeNode(nodeTree:add(k), v) else nodeTree:add(k..":", v) end end end
目前客户端 -> 服务器,服务器 –> 客户端的数据都可以正常解析出来。我定义了本机的ip,然后通过 pinfo.src 是否与本机 ip 相等来判断是否当前消息为客户端发给服务端的数据。
参考: